“巴黎和北京被人們公認為世界上兩個最美的城市,有些人認為北京比巴黎更美。”在關於北京城的溢美之詞中,林語堂先生的描述總是令人心動,那一座“富麗堂皇的珠玉之城”,有一個金色和紫色及藍色的王家屋頂,有宮殿、亭閣、湖池、公園和王孫私人花園。
  1949年1月31日,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由西直門進入北平城,宣告北平和平解放。9月27日,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,成為一個新時代的起點。
  時光荏苒。如今,1949年的北京,還有誰記得呢?
  從長安街駛過真武廟十字路口,二七劇場路往北不遠,有一位“北京城市建設的記錄者”——北京城建檔案館。檔案館的裡面,就藏著一座“微縮版”的北京城原狀模型。
  這是迄今為止,全國惟一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城市沙盤。微微發黃的底盤上,75平方米的北京城,蘊含著歷史的積澱和成長的演變,也見證著已逝的人們的夢想。
  建館後請回“鎮館之寶”
  走進北京市城建檔案館,穿過辦公區域,在小樓的7層,低調地陳列著一個體量可觀的北京城的實物模型。
  根據可查詢到的檔案顯示,北京城的實物模型,成型於1951年。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,一批測繪人員對當時的北京城進行了全盤摸底,並根據完成的測繪數據,利用木雕,耗時兩年,做出了微縮版的1949年“北京城”。
  這座占地90平方米的“微縮”老城,共由108塊展板構成。測繪人員不僅複原了1949年62.5平方公里舊城內的11.8萬餘間房屋,甚至按照當年的狀態,“種植”了6萬餘株袖珍樹木,再現出老北京內城的大宅小院、園林古建和棋盤般的街巷格局,成為研究老北京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。
  北京城建檔案館成立於1982年,直到1990年才正式開館。
  “說起這份珍貴的檔案入館,還有一段淵源。”北京市城建檔案館解副館長曾聽老一輩說過,在市城建檔案館成立以前,這份史料一直在前門箭樓里展出。時任第一任館長便向市有關部門打了報告,在當時規劃局領導的支持下,直接將整個模型請到了城建檔案館。這樣,方成就了此後的“鎮館之寶”。
  地面起伏復現當年地勢
  1949年的北京內城,柏油馬路還很少見,多數以土路為主,實物模型便也做成了微微發黃的底盤。底盤上矗立著的,則是紅牆金瓦的皇家院落和灰牆青瓦的小巧民居。
  “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這件模型剛來時,就是搭建在一塊薄木板上,厚度只有1.5釐米左右。木板上還落滿了灰塵。”檔案館資歷較久的工作人員至今還記得清楚,展板上的部分建築和樹木已經缺失,甚至連北海的白塔也不見了。但很難得的是,如故宮、天壇等標誌性建築,歷經多年仍保存完整。為此,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補全了缺失的建築構件,還給模型搭建了高臺,“如果就擺在地上,既不利於保存,也不利於展示。”
  除了“增高”,還有一點改變,由於展廳面積有限,當時四四方方的一座城被稍微改動,將其中的94塊展板、約75平方米的面積陳列展示,形成了獨特的“凸字形”城郭展示效果,而剩餘的14塊展板則藏在檔案室中。
  另外,與一般的模型不同,老北京城沙盤的錶面高低起伏,有些地方甚至坑坑窪窪,仔細看顯得不很美觀。工作人員解釋:“這不是工匠偷工減料,沒有將‘地面’磨平,這裡每一處高起和凹下都是根據當年的地勢圖原封不動地拷貝的。”
  建國門和復興門有“豁口”
  因為保存得十分完整,記者在沙盤上很容易便找到了造型精緻的“內九外七”十多道老城門以及當時還比較完整的城牆。繞“牆”細看,還能發現兩處“豁口城門”,分別是現在的建國門和復興門。與印象中高大威武的城門相比,這兩處城門朴素得略顯簡陋,建國門的城門甚至沒有門扇,只是在城牆上打了個豁口。
  據史料記載,日寇侵占北平期間,曾計劃在西郊營建商住區“西街市”,在東郊營建工業區“東街市”。為便利兩街市與城裡的交通,1939年,日寇將長安街東西兩端的城牆扒開7米多長的豁口,西豁口命名為“長安門”,東豁口命名為“啟明門”。抗日戰爭勝利後,當時的北平市政府按照流行的“復興、建國”政治口號,將“長安門”改稱“復興門”,將“啟明門”改稱“建國門”。1946年,何思源出任市長後,在復興門豁口處建造了門洞,還安裝了鐵門,建國門則一直保持著豁口狀態。
  再瞧瞧其他城門,有些則缺少了瓮城、角樓等。這些殘缺,主要都是在給交通“讓路”。比如1915年,北洋政府修建北京環城鐵路,將東北和東南角樓附近敵台拆除,角樓兩邊城牆上各闢券洞;德勝門、安定門、朝陽門、東直門的瓮城及閘樓都被拆除,以便環城火車從中穿過。
  當年的河道已經難覓蹤影
  在模型上,一條藍色的“水龍”盤踞在灰色調的城市北部。這就是北京的6顆“明珠”——龍頭南海,龍身中南海和北海,龍尾前海、後海和西海(現積水潭)。
  “北京曾經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。”工作人員指著沙盤上一些彎曲、下凹的曲線介紹,這些曲線都是當年的河道,只是由於年代久遠顏色已經脫落,難覓當年的色彩。
  模型上,一些獨特的城市格局也是“水過痕”。比如,在西單附近,有東斜街和西斜街;宣武門外有上斜街、下斜街;北京最古老的斜街——鐘鼓樓旁的煙袋斜街。其中,斜街最扎堆兒的地方當屬前門地區,從上空俯瞰,連著名的大柵欄也是一條斜街。這裡因為曾經河道密集,大街小巷仿佛都“動”了起來“。
  協和醫院
  第一座琉璃屋頂建築
  除了藍色、紅色和灰色調外,沙盤上還能看見兩處“綠頂”的建築:位於什剎海附近的恭王府,以及在醫療界享有盛名的協和醫院。
  在那個年代,綠頂的協和醫院,可謂是當時罕見的現代建築,西洋式的外觀風格下,又裝飾了京味兒十足的琉璃瓦。“因為沙盤比較大,不好確定方位,協和醫院已經成為地標建築,用於定位王府井。”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。
  為何1949年的北京城裡會有這麼一座現代建築?根據檔案記載,這座“地標”的建成,與石油巨頭洛克菲勒有關。上世紀初,洛克菲勒基金會傾向於在遠東實施一項計劃。最初,他們提出在中國建一所大學,但後來認為是“一個當時無法實現的夢想”,轉而將註意力投向醫學。
  1914年1月,洛克菲勒基金會派遣代表團來華,其中就有一位美國著名的建築師——查爾斯·柯立芝。柯立芝目睹了豫王府的風貌後,便被中國傳統古建築的魅力傾倒。他曾經寫下:“從那時起……我一想到所有這些有著雕梁畫棟,絢麗色彩設計的建築竟然要被毀掉,便感到難過”。
  於是,這位白皮膚、藍眼睛的異國建築師提出,醫學院的建築應採用拱頂和琉璃瓦。最終,洛克菲勒基金會以12.5萬美元的價格另外購買了老協和醫學院附近的豫親王的地產,而柯立芝的想法成就了新協和醫學院。在這座現代建築中,人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建築中最引人註目的“大屋頂”。新中國成立後,這種建築風格曾經被廣泛應用。但這都是1949年之後的事情,在這座沙盤上是看不到的。"
  東單曾空出座飛機場
  如今的東單,是長安街上繁花的街區之一,恢弘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,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。可是,在1949年的老北京實物模型上,東單牌樓附近卻留有一處空地,當年曾是一座簡易飛機場。
  根據檔案資料記載,1948年12月中旬,解放軍直逼北平城下。為了突破解放軍的牢固封鎖,城內的國民黨軍隊計劃修建一處飛機場,從空中通道飛奔逃走。當時的北京老城內已很難找到足夠大的空地建機場,最終,國民黨軍隊在東單牌樓旁邊找到一塊空地,大約是現在東單公園的位置。
  之所以出現空地,是因為根據《辛丑條約》的規定,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區,鄰近東交民巷的東單這片地方,就成為各國軍隊的訓練場。1928年,各國使館隨著國民政府南遷,而東單這片訓練場就被空了下來。
  於是,傅作義的軍隊利用這塊空地,建成了一座簡易機場。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,機場也沒派上用場。趙瑩瑩 J201  (原標題:沙盤上的北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r86xrhd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